你聽過「看朱成碧」的由來嗎?
「海枯」和「石爛」,最早是出自於唐朝兩位詩人的詩句啊?!
你知道「作賊心虛」原來是古代最早運用的犯罪心理學嗎?
還有還有「蛛絲馬跡」一說,原本來自古代的風水學,運用敏銳的觀察力,也可成為鑑識科學喔!
透過《成語賽恩思》,一同了解成語故事的來源典故,巧妙地將古人對生活現況的觀察與流傳千古的語文哲理,轉化結合現代科學現象,加深小朋友對成語的記憶,強化孩童們對科學原理的理解,並且配合科學實驗實作及生活應用,原來成語也可以很科學!!
收錄內容
【DISC1】
第1集 信口雌黃
在距今約兩千三百年前,晉朝的王衍是一位很有名的清談家。但王衍經常隨口就修改自己說的話,朋友因此稱他為口中雌黃。雌黃就像是古代人的立可白,是一種退色劑。信口雌黃,就像口中有立可白,可以說話不算話,隨意塗改。後來,信口雌黃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演變成不顧事實真相,隨口亂說。
第2集 蛛絲馬跡
在古代中國,蛛絲馬跡一說,原本來自古代的風水學。看風水時要仔細觀察各種隱約細微的地理形勢。後來這種觀察力,運用到尋找事物中,比喻在案件中有些線索可尋。而「蛛絲馬跡」最常被運用在刑事案件的判斷。不論古代,還是現代,想要破案都要學會尋找蛛絲馬跡,這就叫做鑑識科學!
第3集 刻舟求劍
在戰國時代的一本古書《呂氏春秋》中記載,楚國有一位鄉民帶了一把高級的寶劍坐船出遠門,寶劍不慎掉入水中。這位鄉民便在船身刻上記號,想要等一下再回來把寶劍撈起來。但是想要再回去的時候,根本就不知道原來地方在哪裡?於是寶劍就再也找不到了。後來「刻舟求劍」就被用來形容不懂得隨著時代改變,老是想用舊方法來適應新時代的人,就像那位楚國鄉民一樣。
【DISC2】
第4集 煮海為鹽
東漢宋衷的《世本》記載了一個傳說,在遠古時代,山東半島有個叫做夙沙部落。這個部落不但靠海,而且也靠山。而夙沙氏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,發現將海水煮乾之後,鍋子底層出現一層白白的沙。夙沙氏發現這個白沙嚐起來鹹鹹的,是很好的調味品。原來,這個白白的沙就是我們所吃的鹽巴!而夙沙氏也因此被尊稱為「鹽宗」。後來,「煮海為鹽」被用來比喻努力開發、善用天然資源。
第5集 鏡花水月
在約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時代,有位高僧叫做鳩摩羅什。他因為精通多國語言,所以常能解答翻譯佛經中解釋不清楚的地方。他曾經提到:「鏡中的影像,或是那池水中的月亮,看來好像有實體,其實觸摸不著,不過是個幻象」。而後,人們就以「鏡花水月」來比喻虛幻而不存在的事物。
第6集 海枯石爛
海枯和石爛,最早是出自唐朝兩位詩人的詩句。後來在《三國演義》的故事中,就出現了海枯石爛這個成語。當時曹操的謀士蔣幹,到吳國勸周瑜投降。周瑜十分生氣說:「我看你就等到海枯石爛了,再問我要不要投降好了!」而人們之所以會用「海枯石爛」來比喻堅定的情感,是因為在自然的情況下要讓「海枯石爛」發生,需要經過非常久的時間喔!
【DISC3】
第7集 天翻地覆
漢朝有一個才女蔡琰,她是漢朝大學者蔡邕的女兒,不但聰明漂亮,還精通文史學、音樂。但蔡琰的命運十分不順,丈夫早逝,父親蔡邕又遭人陷害,冤死獄中。蔡琰孤身一人在戰亂中奔逃,不幸的成為匈奴的俘虜。後來蔡琰雖然被曹操救回,卻被迫和兒子分開。傷心之餘,寫下胡笳十八拍的詩。後被唐朝的詩人劉商改寫,其中提到「天翻地覆誰得知」,描述蔡琰不幸的一生。因此,天翻地覆除了形容地震讓地形、景象產生很大的變化之外,也用來比喻生活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
第8集 風起雲湧
距今約2千2百多年前,劉邦平定天下後,原以為可以安穩地當皇帝,但是很多功臣勢力強大,對他造成威脅,甚至舉兵造反。後來漢高祖劉邦親自領軍平定了叛亂。但生病又中箭受傷的他,身邊無可信任的臣子,不禁感慨:「大風起兮,雲飛揚。威加海內兮歸故鄉,安得勇士兮守四方」。比喻天下大亂,群雄起義,氣勢雄偉,雖然獲得天下,但有勇士功臣能幫忙鎮守四方嗎?不久之後,劉邦去世了,他的這首「大風歌」也更添悲壯的色彩。
第9集 金蟬脫殼
漢末年,將軍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,掌握大權,引起朝臣和各地豪傑的不滿。經過商討,群雄決定派河東之虎—孫堅將軍來迎戰董卓的大將呂布。沒想到同陣營中的袁術,因為忌妒孫堅受到重用,而把說好要提供的糧草和武器,全部扣下來,造成孫軍陣營大亂,只能先退守。為了爭取更多撤退的時間,孫堅把他的軍袍掛在樹上,果然讓呂布受騙上當,不敢貿然前進,改以弓箭對孫堅的軍袍發動猛攻。而孫堅的軍隊早就「金蟬脫殼」,成功的脫身啦!
【DISC4】
第10集 看朱成碧
「看朱成碧」這個成語是出自唐朝女皇帝武則天寫給唐高宗李治的情詩,當時她因為太宗過世,被送到感業寺過著出家人的生活。因為思念李治而寫下詩句「看朱成碧思紛紛,憔悴支離為憶君。不信比來常下淚,開箱驗取石榴裙」。描述她思念之切,到心緒紛亂的地步,把紅的都看成綠的了。唐高宗收到情詩之後果然非常感動,將她接回宮中。而武則天也成功當上皇后,後來便成為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!
第11集 南橘北枳
春秋戰國時代,齊國有位聰明善辯的外交家晏嬰。有一次,晏嬰出使到楚國,遇到一名來自齊國的竊盜犯被抓了。楚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,諷刺地對晏嬰說:「難道齊國人都是當小偷的料嗎?」機智的晏嬰便回答:「橘子長在淮河南邊,就會酸甜好吃。可長在淮河北邊,卻會變成酸苦的枳」。言下之意便是說楚國環境不好,讓齊國人來到楚國變成了小偷,並非齊國人天生是小偷。而南橘北枳就是指同樣的事物,因為環境不同,而產生變異。
第12集 飲灰洗胃
南北朝的齊高帝蕭道成,曾經是劉宋的將軍,但是因為權力過大,宋明帝一直覺得他是個威脅。屢次想把他召回京城,消除他的勢力。有一個因罪入獄的老臣竺景秀也積極地想要幫助蕭道成,為了展現他改過自新的決心表示:「若許某自新,比吞刀刮腸,飲灰洗胃」。蕭道成聽了十分感動,並將他釋放、恢復職位。最後,蕭道成也推翻了前朝,當上了皇帝。
第13集 做賊心虛
宋朝有一位縣令名叫陳述古,有一次遇到了竊盜案件,逮捕多位嫌疑犯,但沒有人承認自己偷了東西。這時候,縣令計上心頭,他告訴嫌疑犯們有一個神鐘,如果小偷摸到神鐘,神鐘就會發出巨響。於是,他要求每個嫌犯去摸神鐘,但是神鐘都沒有響。原來,神鐘是一個普通的鐘,只是縣令命人在神鐘底部塗滿黑墨,摸到的人手就會髒掉。真正的賊因為擔心鐘會響,當然不敢摸!就這樣,縣令成功的利用「作賊心虛」的犯罪心理破解了竊盜案,抓到了兇手。